查看原文
其他

当妈后,我就患上了“娃被害妄想症”

筱恬 果壳童学馆 2022-07-07


有人说,养娃就像打游戏,一道道关卡去闯,直到最后通关升级。


而我作为“萌新”妈妈出道时的基本装备,一定是个“放大镜”——极为强大的负面联想能力。


娃的任意小问题,都能被我内心的放大镜迅速放大成为山崩地裂、无可救药的大麻烦。


这是五年前我的一则育儿日记:



2016年8月25日,天气多云


小家伙五个月了,还不会翻身!

最近我一天到晚逮着她练习,在床上连推带拽滚来滚去的帮她找感觉,差点就亲自上阵模拟示范了。

网上查到一个说法:不会翻身是脑瘫的症状之一。

不是吧?心情瞬间转成了乌云密布……脑瘫....真愁啊!



大半年后,早就会翻身了,我又陷入了牙齿的焦虑:



2017年4月14日,天气晴


娃一岁多了,还没长牙。我开始陷入新一轮的焦虑中。

百度搜索、育儿群咨询、论坛找答案……越查越急,各种可能的情况都在我脑海里过了一遍。

最坏最坏的结果,宝宝可能天生就没有牙胚!但这样的概率,保证买张彩票也能中大奖。

心里没底,委婉地问孩子她爸:“咱宝贝还不出牙,会不会是牙胚发育有点问题?”

他朝我丢个白眼还直呵呵:“你呀,又来了……”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好吧,这不是我初犯了。



发现没?我这套装备技能组合的运用流程是这样的:


——先用放大镜一般的双眼,捕捉娃成长过程中一点点细微的偏差或潜在危险,


然后用强大的思维发散功能,脑补出一场惊天动地的悲惨大戏,


接下来发出高能预警悲鸣,触发大脑中的焦虑机制,开始忧虑孩子悲惨的未来——


  • 娃五个月不会翻身=脑瘫=完了完了
  • 娃一岁没出牙=先天性无牙胚=惨了惨了


真是上网查病,绝症起步。



好在时间是个好东西,闺女养到现在,我的脸早就不知道被事实打肿了多少回。如今回头再看,真是服了当年的我自己。


不过还别说,还真不止我一个人自带这种属性。和周围妈妈一聊,赫然发现原来大家都有类似的情况!


在养育过程中,家长们(尤其是我们妈妈)或许不可避免都会患上一种病——娃被害妄想症!



妄想症的几个特点,

你中招了吗?


唉,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病呢?它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特点:


 特点一:作用范围广 


从横向层面来说,它跨度特别大,涵盖了养育的方方面面,几乎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死角——





吃喝


哪怕孩子已经三岁了,他吃饭用的餐具还是要严格消毒,所有的食材都必须买最贵的有机食品,喝的水必须是几层过滤的纯净水……生怕娃吃得稍有不慎危害健康,也怕娃吃得太少影响发育。






拉撒


既担心娃不拉屎:这是上火了还是攒肚子?


又担心拉太多屎:这是着凉了还是吃多了?


总之怎么拉我都不放心。






睡觉


娃睡不踏实要慌:是不是身体哪里不舒服啊?


娃睡得太踏实又要慌:怎么呼吸没有起伏了!糟糕,娃该不是窒息了吧!






玩耍


怕娃玩得太脏:这样会感染细菌病毒,导致生病!


怕娃玩得太野:这样容易受伤、会玩物丧志....十年后不爱学习,成绩差,十五岁考不上高中被分流,去了职高...


怕娃玩得太远:万一错眼看不到被坏人给拐了就完蛋了!!






上学


幼儿园时:担心老师虐童,被其他小朋友欺负;


上学时:担心校园霸凌、娃不受老师同学待见。


此外,成绩永远是牵肠挂肚的主题,像印度电影《起跑线》里的那个妈妈米塔一样,整天忧心忡忡:“如果不能进入好的学校,就没有好的工作,女儿的朋友就会超越她,她会孤单,会觉得自己是失败者,就会自弃,就有可能开始吸毒……”



上述这些你中了几条?



 特点二:后果无限延伸 


对于患了“娃被害妄想症”的老母亲来说,娃的一个微小举动都会在老母亲们的心里演绎出惊天动地的可怕后果:


桌上放着一把剪刀,宝宝好奇多看了一眼,就能激发出家长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联想——


孩子被剪刀弄伤了手→伤口感染化脓了→娃住院了→医生说得截肢→娃的人生被毁了!!!


好一出人间至悲的大戏啊啊啊!



如此庞大的脑洞,可能终点是在宇宙的尽头吧……


 特点三:症状不断变化...但疤痕永存 


一般来说,这个病的症状大概率会随着当妈年限的增长而减轻。当我们熬成养娃这场游戏的资深玩家后,世面见多了、获得的装备更高级了,可能都会慢慢觉醒,最终云淡风轻笑看风云,深藏功与名。


但那曾经有过的恐惧和忧虑却并不会彻底消失,而是会蛰伏,每逢重大社会新闻或其它契机,就会再次出动,萦绕心头。



为什么我们会患上
“娃被害妄想症”?


其实,有了孩子之后,我们会得这种“娃被害妄想症”,是再正常不过了!因为它的出发点,正是母爱与父爱的本能。


正因为深爱着孩子,不愿意他们受到一丁点儿的伤害,所以我们才会为了那个心尖上的小小人儿牵肠挂肚、患得患失。导致这一切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缘于我们养育经验和认知的缺乏与不足。


家长面对育儿问题时的态度,取决于自身养育信息掌握的层级。养孩子其实就像小马过河,哪怕是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父母也会有不同的感悟。


所谓“偏信则暗”,很多情况下,全凭网络上别人总结的观点来带娃,很容易危言耸听、自己吓自己。唯有亲自经历和体验过了,才能形成自己的养育经验。由此,才会做到心中有底,掌握整个事情的发展走向、并知道正确的应对方式到底该怎样。


正因如此,有被迫害妄想症的一般都以新手爸妈居多。他们对育儿往往一知半解,又接受了各种来源的杂七杂八的信息,内心反而变得更加没有把握,才更容易将后果无限放大。


另一方面,则是我们内心完美育儿的焦虑感在作祟。


“我一定要尽力做一个十全十美的好妈妈,给予孩子最好的爱、最周全的呵护、最一流的物质条件……”


正是这种执念,让很多妈妈陷入了完美育儿的焦虑之中,不允许自己在养育过程中出现一点失误,否则就会钻牛角尖,认为结果超出了自己的掌控范围,将朝着无比糟糕的方向发展。



我该如何治疗

“娃被害妄想症”?


实际上,这种“娃被害妄想症”是为人父母的常情,并且在适度范围内,反而可以促使我们成为更用心的家长。可放任症状发展下去,甚至严重影响到了自身状态的话,就真的大可不必了。


作为曾经的“病友”,送给大家几条建议:


1. 汲取育儿知识时,尽量选择科学权威的资源


搜索引擎上的养育内容,质量良莠不齐,相当一部分是危言耸听,甚至是植入广告的带货文章,目的就是用夸张的事实引发你的焦虑感,达到营销的目的。


比如“双减”前许多英语培训机构宣传都在强调,孩子学英语,越早启蒙效果就越好。于是很多家长会觉得“宝宝出生后不尽快学英语,就会输掉人生”。



但事实上,儿童心理与认知发展领域的泰斗凯西•赫什•帕塞克(Kathy Hirsh Pasek)在《游戏天性》这本书里明确指出:孩子学习语言等技能的“关键期”窗口会持续很长时间,并不会在某一节点之后便戛然而止。


可见,类似“必须抓住人生前三年的学习黄金期”、“孩子三岁之前不进行外语启蒙,就会一辈子落后于人”这样的观点,并不可信。


父母在了解养育知识时,应尽量选择科学权威的出处,同时保持思辨能力。

你不仅要看“他们说了什么,还要看看他们说的,和他们卖的有没有关系”。


2. 不妨多关注自己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瓦伦达效应”,指的是当人们过度关注某件事、太想把它做好时,很容易在巨大的非理性压力之下引发一连串不良反应,并失去对事情本身的正确判断。


养育也是如此。当我们将人生的意义全部寄托于孩子、把所有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他们身上时,就会迷失自我。这时候,一旦发生任何与预期计划不符的事情,便会心态崩溃,对很多事情小题大做。


所以,不妨试着心大一点、不要那么“在乎”孩子,而是把时间和精力匀一部分给自己


当我们学会了善待自己以后,紧绷的养育神经自然会调节放松下来,带娃时的状态也会更好。


3. 接纳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


好家长不等于不会出错。


我们也是人,也会情绪失控,也会想偷懒,也会判断失误,也会在某一刻产生“爱咋咋地,就这样吧”的念头。不妨坦然承认自己的不足,无须让“育儿要十全十美”的想法束缚了自己。


同样,做一个好家长与犯错误,其实并不矛盾。成长过程中的很多试错过程都是有意义的,将会让孩子形成宝贵的人生经验。


当我们做到了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接纳了他们的不完美时,就会发现很多的被迫害妄想是缘于自己的执念,其实并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





随着孩子的长大,我越发深刻感受到,养育中的“娃被害妄想症”,其实是“始”于爱,“陷”于盲目,“终”于内心的强大。


而强大的内心,缘于底气和自信,当我们把握住了自己的带娃节奏,不再轻易一惊一乍后,这条漫漫育儿路,将更稳更好地走下去。


你得过“娃被害妄想症”吗?

得过的”病友“们,留言区说说曾经的“病情”,彼此治愈吧!




编辑丨果仁妈 策划丨林乙乙,一个4岁男孩的妈妈


 相关推荐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Kids@guokr.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